[文章标题]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08-11-03  浏览次数: 98

               (徐州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 张秋生 甘振军)

“第十一届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81031114在北京召开。北京外国语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受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与澳中理事会委托主办本届会议。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每两年举办一次,第一届会议于1988年在北外举办,至今已举办十一届。今年是澳中理事会成立30周年和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成立20周年。因此,会议规模宏大、隆重。来自中国和澳大利亚的4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1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届学术盛会。

  北外校长郝平教授、澳大利亚驻华大使Geoff Raby博士、澳中理事会主席Mark Wainwright教授、教育部美大处沈阳副司长、外交部参赞薛冰先生、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创始人名誉会长胡文仲教授、澳大利亚研究中国项目主管David Carter教授、澳中理事会主席Mark Wainwright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词。澳中理事会主席Mark Wainwright教授、西悉尼大学的Len Ang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侯敏跃教授和格里菲斯大学的Mark Finnane教授分别作了主旨发言。澳中理事会成员出席了开幕式。

  本届会议的主题是“多元化与和谐社会” (Diversity in Harmony)。与会者围绕这一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尊重差异、和谐为上的哲学思想的主题,就澳大利亚社会的多元化、文化和文化传统多元化所带来的分歧和冲突,以及不同文化间必需的互动与对话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另外,与会者还就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与地区一体化日益加速的背景下如何实行多元化、造就和谐社会各抒己见。认为多元化不会必然催生和谐社会,相反,多元化可能会造成彼此间的误解和对立,有时甚至带来激烈的冲突。因此,打造多元化、建设和谐社会对于澳大利亚和中国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而必须面对的现实的挑战。会议提交的90多篇学术论文涉及了澳大利亚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文学、教育、社会、历史、外交和国际关系等诸多方面。此外,还有一些论文涉及到了澳大利亚研究的新领域,比如澳大利亚城市建设、体育运动、传媒、澳大利亚人研究等。民俗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已成为拓展和加深澳大利亚研究的新手段,也是本届会议区别于以往会议新的亮点和特色。

  会议期间,中澳两国学者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结合自身的研究专长,分别聆听了大会发言,参加了分组讨论,宣读提交的参会论文。此次会议共分为三个会场同时进行。讨论小组分为若干主题,涉及“地方与身份认同”、“妇女文学”、“亚太地区中的澳大利亚”、“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体育”、“文学与文化”、“澳大利亚本土人”“中国的澳大利亚研究教学”、“中澳关系”、“澳大利亚英语”、“澳大利亚华侨华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中澳跨文化交流”、“性别与多元文化主义”、“中澳贸易投资与经贸合作”和“中国人视野中的澳大利亚研究”等专题。下面将本次会议的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的主要观点和最新研究成果作一概要介绍。

  在开幕式主旨发言中,Len Ang教授以“澳大利亚与亚洲地区主义”为主题,从地缘政治的角度阐述了澳大利亚与亚洲、欧洲的关系,认为从地图上看,澳大利亚是“倒置的”国家,是地理上位于亚洲的西方国家,这也为观察全球变化提供了极好的视角。澳大利亚与亚洲的复杂而又模糊的关系使得其在面对亚洲经济腾飞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经济崛起的过程中扮演着平衡全球大国力量和分散欧洲中心的角色和作用。亚洲地区主义并不单单是政府层面上的行为,也包括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和社会的跨文化交流。澳大利亚是移民和多元文化社会的国家,但是盎格鲁裔族群仍然在主导着这个社会。显然,从多元化的潮流和趋势来看,澳大利亚既是亚洲的一部分也不是亚洲的一部分。侯敏跃教授阐述了冷战后中美澳大三角关系并且展望陆克文政府的外交方略,认为澳大利亚是将自己定位在亚太地区的中等区域性强国。Mark Finnane教授则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澳大利亚在整个20世纪的国家安全和移民问题。

  澳大利亚语言和文学仍然是本次会议主要的议题。华东师范大学陈弘副教授就澳大利亚文学批评中的澳大利亚化和国际化作了富有见地的分析。安徽大学陈正发教授以小说《酷娜图》(Coonardoo)为例解读了“和谐意味着什么”,认为相互理解、宽容和接受是和谐的基础,而和谐意味着和平、进步,最终实现全面的繁荣。北外李建军提交的论文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澳大利亚文学作品翻译出版情况。牡丹江师范学院的梁中贤教授以蜚声国际文坛的澳大利亚女作家伊丽莎白·乔利的作品为例探究多元化中的融合。西安外国语大学的陈祎从中国高校的澳大利亚英语教学的角度探讨了英语的国际化和多样化。上海对外贸易大学的王广林教授就澳洲和美国的“前沿”文学作了对比分析。中国人民大学的张勇先教授从“借词”的角度分析中澳间语言文化的差异。值得一提的是来自澳洲维多利亚州立图书文献中心的汪业旺先生向与会者介绍了澳洲最著名的民歌《玛蒂塔》及其不同版本的中文译文,并试唱一曲,使会议气氛变得轻松活泼。

  澳大利亚外交和国际关系是本届会议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苏州科技大学的汪诗明教授探讨了澳日关系,从安保条约缔结为出发点论述了从战略伙伴到三角联盟的演进过程。徐州师范大学蒋保副教授和甘振军硕士分别就澳印(尼)关系演变和南太地缘政治及皇家海军的建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引起与会人员热烈的回应。会议设有专门的主题就中澳关系进行研讨。来自台湾政治大学的刘德海教授从陆克文政府所处的中日关系之间特殊地位,对澳大利亚外交走向进行了独到的分析。迪金大学的Douglas Kirsner教授就陆克文和中澳两国对“和谐”概念不同的理解作了深刻的阐述,颇有新意。格里菲斯大学的Colin Mackerras教授对“和谐中的多样化”作了个案分析,对近三年的中澳关系的发展作了重新审视。来自新南威尔士大学堪培拉国防学院的张剑教授做了题为“和谐世界与中澳关系”报告,引起了会场热烈的讨论和提问。

  教育问题也是与会者关注的重点。本次会议对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中国高校的澳大利亚都进行了探讨和比较。爱狄丝·科文大学的Clive Barstow教授作了通过教育合作联系本土艺术家的演讲。上海大学的陈红丽探讨了中澳职业教育合作交流。杜学增教授论述了“澳大利亚语言文化课程”的教学方法。华东师范大学的高惠蓉就中澳两国高等教育交流的发展和问题进行了剖析。上海大学的顾海悦分析了技术进步对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西安外国语大学的韩林烨也对如何加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北外陈兰芳副教授结合本校澳大利亚历史的教学情况作了专题介绍。徐州师范大学的张秋生教授还对中国高校历史教材中澳大利亚内容的缺失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调查报告提出了相关建议,引起了中澳学者的关注。

  关于中澳经贸合作,上海大学高洁和厦门大学郑凡奇等人就“多元化体系下中澳金融业混业经营合作模式”和“中澳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及其合作优化”分别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澳大利亚体育”是本届会议专设的主题讨论小组之一。上海大学胡笑寒副教授和毛雅萍分别提交了“基于钻石模型的中澳休闲体育业战略的对比分析”和“中澳休闲体育的消费差异”的论文。人民大学的赵烨也对澳大利亚体育参与的影响性因素作了探讨。

  中国气象局的董俊女士提交了“政治化的都市空间:对多元文化城市悉尼的空间分析”的论文。人民大学的张薇薇从澳大利亚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进行分析,提出要重新塑造中国在澳洲的国家形象。人民大学的董佳剖析了中国青年人视野中的澳大利亚国家形象。这些论文角度新颖,拓展了澳大利亚研究的领域。关于土著原著民研究,内蒙古大学的徐炳勋教授结合内蒙古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与澳洲土著作了对比分析并论述了澳洲政府对土著的政策。西华师大杨洪贵教授解读了1937年的全国土著会议。上海大学何琳琳阐述了土著人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空间。特别是昆士兰大学的刘爽(音)博士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就对文化多元化的态度及其对族群关系的影响更是引起了小组热烈的讨论。格里菲斯大学的Regina Ganter副教授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解读了澳洲本土人中的华人家庭的传承。会议还讨论不少其他有意义的课题。

  分组讨论结束后,安徽大学陈正发教授、莫纳什大学Andrew Markus教授和北外李又文副教授分别作了闭幕式主题发言。

  本次会议还设有近三十年中国澳大利亚研究的图书展览。同时本届会议还举行了澳大利亚政府与澳中理事会优秀著作奖颁奖仪式。北京社科院窦坤研究员的译著《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等获得澳大利亚政府澳中理事会图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沈永兴研究员、高国荣博士与徐州师范大学张秋生教授合著的《列国志·澳大利亚》获澳大利亚政府澳中理事会原创图书奖。

  总之,这次会议在主办方和与会者的积极参与和互动下,在开放、灵活、宽松的学术氛围中,深入探讨了当代澳大利亚研究各个领域的问题,充分展现了近三十年中国澳大利亚研究所取得的最新成果。本届会议必将进一步促进中澳两国学者在澳大利亚研究方面的更为广泛的交流,并推动中国学术界对澳大利亚研究的不断深化。

  (本文作者张秋生,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副会长、徐州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教授;甘振军,徐州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江苏徐州,221116

关闭当前页面
办公电话
1 办公电话 : 0516-83536381
1 传  真 : 0516-83500431
校内业务系统链接
1 财务查询系统
1 设备查询系统
1 档案查询系统
1 图书查询系统
1 校内电话查询
1 教宿网自助服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