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
(徐州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 高苏娟)
摘要:澳大利亚联邦华人大会的召开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广大在澳华人深受白人的歧视和排斥、澳洲社会“白澳政策”的推行、华人自身陋习重重、华人进步团体组织的推动、中国国内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在澳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华人的发展、中国政府对海外华人的无力保护等。这次大会的召开是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是一次胜利的大会,奠定了在澳华人合作的基础、团结的基础。对今天在澳华人争取自身不断发展、融入澳洲社会仍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关键词:1905年 澳大利亚联邦 华人大会
澳大利亚联邦华人大会,又称澳大利亚第一次州际华人会议或澳大利亚华人第一次大会,1905年8月在墨尔本召开,各州(昆士兰州除外)派16名代表出席。会议的主题是:戒烟、反对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和反对美国的限制华人移民。会议要求澳大利亚政府禁止进口鸦片、号召华人不吸食鸦片,要求政府放宽移民法,准许中国商人、学生、旅客、教师和传教士入境,反对美国歧视华人的政策,支持中国各地发生的抵制美货运动。
这次会议的召开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有助于当时身处澳洲排华风潮下遭遇排斥和歧视的华人的团结、力量的壮大,同时对今天处于多元文化背景、民主空间业已扩大的澳洲的华人征求自身不断更大的发展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要了解澳洲华人召开此次大会的原因,需要首先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澳华人的历史处境。
世纪之交的在澳华人
19世纪中期澳大利亚淘金热的兴起,吸引华工赴澳淘金。以后50年的时间里赴澳华工人数不断增加,澳大利亚各州都印下华工的足迹。“华人采矿者涌入其地,引起了欧洲人矿业界的惊恐、惧怕、怀疑和误解。”[1](P15)澳洲白人尽管也是通过移民而来,但这些欧洲移民比华人来澳的时间早,已在澳洲落地生根,他们不愿让华人移民来分享他们的财富,与华工之间产生了经济利益冲突。1854年以来,在一些矿区中发生的种族冲突和排华事件不断增加,许多州政府也通过各种限制华人移民的法案,想借此解决华人移民的问题。
世纪之初对在澳华人重要的一件大事就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正式颁布了“白澳政策”。 英属澳大利亚的六个殖民州于1901年1月1日组成联邦政府,并正式脱离英国而独立。在社会舆论的强烈支持下,“白澳政策”不仅被正式提出,而且系统化、法律化,在整个澳大利亚联邦范围内实施,排斥包括华人在内的有色人种已经成为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1901年9月,集澳洲历史上排华之大成的、奠定“白澳政策”基础的《移民限制条例》颁布,该法案授权政府采用语言测验法作为限制有色人种移民的一项措施。 “白澳政策”实质上是宣称澳洲是白种人的澳洲,禁止亚洲人和其他有色人种向澳洲移民。“‘白澳政策’是针对非欧洲人的,亚洲人首当其冲,而中国人更是受害最深者。”[2]因此,澳洲华人的人数在几乎没有新的华人移民入境情况下开始减少。那些在语言测验措施实行前已定居澳洲的华人,也在白澳政策的阴影下和排华情绪紧张的环境下,产生严重的危机感。
此外,“华人移民在许多方面与澳大利亚人不同,他们所讲的语言,他们的衣着和辫子、他们的习惯和癖好、他们的风俗和传统,特别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同当地人是不相通的,也是不相同的。”华人与当地人“除了商业上的接触外”,“很少有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交往”。[1]( P7 )当时赴澳华人文化教育水平低,卫生习惯差,部分华人偷漏逃税、抽鸦片和赌博的习惯和嗜好加深澳洲白人对华人的歧视和排斥。不懂英语使得华工与白人之间无任何沟通和交流。 “虽然华人移民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他们并非总是团结和协调的”, “澳大利亚华人社会的不团结和摩擦经常是由他们县籍不同的意识所引起的”,“县的社团鼓励移民忠于本县,它们增强了人们对县的感情,其结果与其说是团结,不如说是分裂了澳大利亚华人社会。”[1] ( P5 )〈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立的两个重要组织对在澳华人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是1900年1月14日,澳洲华人于雪梨成立的第一个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团体:新南威尔士保皇会。澳洲保皇会的成立是受到保皇派领袖康有为的影响,其主要任务是筹募爱国捐款,支援康有为等人的保皇运动。但要侨民慷慨捐献,必须先要唤醒侨民的爱国意识。因此,澳洲保皇会的成立,掀起了澳洲华人爱国运动的序幕。另一个重要的组织是澳大利亚墨尔本新民启智会。它是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个华人社团,于1904年创办,由何南和任洪南发起成立,后改为启智社,其宗旨是:唤起华人觉悟,热爱祖国,发起改革运动,实现现代化,鼓吹启智而且维新。
“澳洲华人的民族觉醒和共和思想的发展演进是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形势变化相联系的”。[3](P103)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和动荡的年代,在中国大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的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对远在澳洲的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广大澳洲华人的觉醒,激励他们争取基本权利,同时激发了他们为改善自身处境、争取发展的斗志。
从1848年10月2日首批华工抵达澳洲[3](P58)到1905年8月澳大利亚华人第一次大会召开,经过半个世纪,在澳华人人数增加迅速,遍布澳大利亚六个州,尤其是盛产黄金的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和昆士兰等州。在华人聚居的城镇,华人社会也逐渐形成。“唐人街”和会馆等社团在19世纪后半叶开始出现在澳洲的悉尼和墨尔本等一些主要城镇,“成为联系在澳华人、沟通华人与祖国、协调华人与当地政府的桥梁”。[3](P169)
真正促使华人奋起走向联合、团结的原因在于近代中国的落后、国际地位的地下和清政府的腐朽无能。鸦片战争后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处于西方列强的威胁和强权之下,中国国际地位的低下使深处澳洲社会的华人遭遇歧视,步履维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妥协退让无力保护海外华人,使其受到公正待遇。为改善自身状况,谋求公平合理的待遇,不能寄希望于软弱无能、已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满清政府,只能是澳洲华人自发的联合,才能壮大、统一力量。
在杨进发的《新金山—澳大利亚华人(1901--1921)》中,认为20世纪初有四件事加速澳大利亚联邦华人大会的召开。一:澳大利亚政府从1904年起给予日本来访者一些特许权,对他们免去语言测试,澳大利亚华人认为时机已到,要争取同样的特许权。二:1904—1905年间,在一些澳大利亚压力集团中,反华情绪强烈,引起华人的害怕和恐惧,要求华人采取某些统一行动。三:1905年由墨尔本华人发起的反对输入鸦片运动得到华人和澳大利亚双方的公开支持,为力求提出一项旨在阻止鸦片输入澳大利亚的联邦法案,有必要召开一次州际会议。四:1905年中国抵制美货的运动在澳大利亚的影响。
综上所述,基于澳洲白人的歧视和排斥、澳洲社会“白澳政策”推行下反华风潮剧烈的历史背景,已经过半个多世纪发展的在澳华人在澳洲保皇会和新民启智会等进步团体、中国国内民主维新和共和思想的影响下,在不能依赖于国际地位地下且腐朽无能的清政府保护的情况下,为了实现革除自身陋习、反对澳洲社会的不公平待遇的目的,在澳洲各省大部分华人的强烈要求和期盼下,澳大利亚华人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会于1905年8月在墨尔本召开了。
团结的大会
1905年澳大利亚联邦华人大会的召开在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上意义深远,这是第一个澳洲各省华人共同组织和参与的机构,它促使当时分散的在澳华人开始建立统一的联系,奠定澳洲华人以后合作的基础,同时也奠定了在澳华人团结的基础,对当时深处“白澳政策”氛围包围的澳大利亚华人而言,它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首先,大会的召开有助于在澳华人革除陋习,提高自身涵养。大会号召戒烟,革除在澳华人吸食鸦片的陋习。维多利亚华人戒烟会(Chinese Anti-opium League of Victoria)和新南威尔士华人戒烟会相继成立,华人领袖和会员发表戒烟演说,各地华人纷纷开展戒烟运动,并且募款买戒严药给烟民。同时经过此次大会,澳洲华人意识到西方社会对华人有偏见的原因在于华人保留了大量中国传统,于是开展了西化运动。号召华侨华人剪掉辫子、不穿宽松的长袍长裤、中国式的鞋袜,应接受西方的思想习俗和生活方式,改穿19世纪80年代已传入澳大利亚的高领衬衣或夹克、巴拿马式帽子,有折痕的长裤和尖式长统靴等。澳洲华人在革除陋习的同时,通过开展西化运动,主动要求融入澳洲社会。
其次,通过这次大会,澳大利亚华人提升了觉悟,通过参与政治,扩大华人在澳洲社会的影响。通过联邦华人大会和戒烟运动的开展,澳洲华人开始意识到改变被动境遇、避免被澳洲社会排斥的唯一办法是积极主动参与到与自身利益有关的澳洲事务中去。由于澳大利亚每年输入大量鸦片致使一些华人染上吸食鸦片的恶习,澳洲华人先后通过组织代表团拜会澳大利亚政府官员要求禁止输入鸦片、给澳大利亚各党派写信争取支持等方式敦促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戒严。在澳洲华人的强烈要求下和处于澳洲社会自身利益的考虑, 1905年12月澳大利亚政府通过除药用外禁止鸦片进口的法令,这无疑是广大澳洲华人主动争取自身境遇改善的积极成效的体现。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澳大利亚联邦大会的召开,有助于在澳华人加强团结,增强凝聚力,壮大自身力量。虽然之前在华人相对集中的墨尔本、悉尼等成立了一些旨在团结华人、维护华人利益、提高华人民族意识的华人社团,但由于澳洲华人散居在各州各地,1905年成立并召开的澳大利亚联邦华人大会是澳大利亚华人的第一次大会,各州(昆士兰州除外)都有派代表参加,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在澳洲华人社会还是创举。有利于在澳华人力量的联合,有效地改变过去华人力量分散的局面。华人力量的联合是华人改变在澳洲被排斥和受歧视的状况、争取自身公平合理待遇的前提条件。
以史为鉴
自中澳建交、白澳政策废除以来,赴澳华人移民日益增加。相比一百年前旧中国经济落后国际地位低下、排华风潮盛行,华人整体素质较低的情况,今天的澳洲华人群体拥有了更为优越的生存机遇和发展条件:在外来移民日益增加、奉行多元文化政策的澳大利亚社会,民主的空间日益扩大,随着华人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经济力量的增长,华人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澳大利亚仍是一个以西方人为主体,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社会。在澳华人要维护、巩固自身地位,创造更为优越、更为宽广的生活环境必须从历史经验出发,以史为鉴,向百年前恶劣环境中求生存、图发展的华人移民前辈学习。
首先,澳洲华人要通过传承中华文化的方式和途径来凝聚华人群体的力量。“华人群体的凝聚力既取决于华人群体本身的组织力、向心力,也取决于外部环境及外部的联系。[4](P18)当代澳洲华人社会具有鲜明的多样性,华人地理来源广泛、政治文化背景差异较大,据估计,目前澳大利亚华人来自10多个国家,每年有大批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新几内亚、越南、泰国、缅甸、柬埔寨的华人移民澳大利亚。想在“无论从其主体和来源看,或是从其传统、风格、气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看,均属欧洲文化”[5](P414)的澳大利亚社会立稳根基,华人力量的联合是必要的、必须的,加强华人群体团结的方式是多样的,共同的文化渊源——中华文化是增强华人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是将在澳华人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学习国语和中国传统,发展华文教育、创办华文报刊、开设华语广播电台、电视台,组建各种华人社团和华人组织,共同探求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奥秘,加强澳洲华人的沟通和联系。“唐人街是中华文化的浓缩载体” 。[3](P215)澳洲唐人街文化是中华文化海外的延伸,是澳洲华人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所在。所以重视发展澳洲唐人街文化、继承完善中华文化有助于澳洲华人的团结和联合。
其次,澳洲华人必须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增强自身经济力量,抬升自身政治地位。只有有知识、有社会地位的华人才有可能得到澳洲社会的尊重,才能在澳洲社会立足发展。新技术革命的出现、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澳洲华人面临更多的就业选择,同时也面临着对自身素质的挑战。广大澳洲华人要驰骋于高科技、信息化的浪潮,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另外,突破传统的经济领域,涉足更多的新行业,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经济的平稳发展。华人在澳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是由其经济地位决定的。广大华人只有在文化、经济、政治上发展才能拓展在澳洲社会的发展领域、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澳洲华人要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学习掌握西方文化的精要,融合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融入澳洲社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拥有强大的魅力。但不能一味迷恋中国传统,排斥澳洲文化、西方文化,视澳洲文化为异端。“一个能接受西方社会的人,才能被西方社会所接受”。[3](P202多元文化环境下的澳大利亚社会,东西文化的交汇和融合是锐不可当的,广大华人要想在多元文化氛围的澳洲社会自足,必须在维系中华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吸取融合西方文化,才能真正融入澳洲社会,才能为推进澳洲多元文化发展作出贡献。融合是移民国家的突出特点,是人类进步发展的历史必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有许多华人与从欧洲移民或其他种族的移民组成家庭。除了血缘上的融合, 澳大利亚华人也与其他民族在语言、习俗等诸多方面也潜移默化地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最后,澳洲华人在融入澳洲、为澳洲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要关注中国,增加与中国的互动联系。“中国”对海外华人意义重大,“海外的华人,似乎有数千年文明的中国持续地为他们作避风港和归宿地”。[6](P146)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中国的发展程度、国际地位的高低对海外华人有重要影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在澳华人受到的是澳洲社会不公正的待遇和排斥、澳洲白人的冷眼和歧视。在独立发展、实行改革开放的新中国,澳大利亚与中国建交,废除种族歧视为核心的“白澳政策”后,澳洲华人人数猛增,到2000年澳大利亚华侨华人的人数已超过50万人,华侨华人已成为澳大利亚第二大族裔社群。[7]在澳华人的经济实力增长显著,华人参政运动不断高涨且成果显著。自从华人踏上澳大利亚大陆的那天起,就成为连结中国与澳大利亚的一条流动的纽带。在现代化、信息化的今天,发展的经济、快捷便利的交通使两国的交往合作更为密切,而经常往来于中澳之间的澳大利亚华人已成为沟通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最佳使者。
回顾历史,今日澳大利亚华人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和社会地位与白澳政策时代相比,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究其缘由,广大华人抓住历史的发展机遇,壮大华人群体的力量。展望未来,在多元文化的社会,澳大利亚华人将与其他民族一起在澳大利亚的经济建设、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自已的作用。同时,澳大利亚华侨华人与中国也将在互惠互利的合作基础上,实现“双嬴”。
[参考文献]
[1]杨进发.新金山:澳大利亚华人(1901--1921年)[M]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2]闫荣素.澳大利亚“白澳政策”的历史演变[J].河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2004年9月.
[3]张秋生.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
[4]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5]张天.澳洲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
[6]沈己尧.海外排华百年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增订第二版.
[7]华人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编.华人经济年鉴(2000--2001)[M].朝华出版社 ,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