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
文章作者:
吴佳
发布时间:
2008-06-27
浏览次数:
179
( 徐州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 吴佳 )
内容摘要: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战后在国际人口大规模的流动之下,澳大利亚迎来了移民的又一个高峰期,本文试图在了解战前澳大利亚移民状况的前提下,重点分析战后移民的情况,从而得出,在“多元文化”政策下,澳大利亚所提供的好的政治环境、自然环境、教育环境、医疗卫生设施等将迎来更多的移民。
关键词:战后 澳大利亚 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从来就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部分,近代以来世界各国间之所以出现亿万人口国际大迁移,从根本上说,是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欧洲向全球扩展的结果,也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学术界有学者认为:自15世纪末以来,世界大规模的国际人口迁移有三次,15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的第一次,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第二次,二战后至今的第三次。
世界人口大规模的国际移民,其核心与实质是劳动力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的流动。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不是孤立的,它是与商品、资金、信息在世界市场中的流动分不开的。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和各种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劳动力作为创造剩余价值的特殊商品,是生产力诸要素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与90年代不断加剧的全球化浪潮相互呼应,国际人口迁移呈现出许多新特点。(1)早期资本主义时代的人口国际迁移的流向是由宗主国向殖民地迁移,60年代后国际移民的主流是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迁移,发达工业化国家成为国际移民的首选国;(2)劳动移民成为移民主体;(3)全球劳动力市场构建了多元化的新移民。(1)这些新特点都表明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力的缺失是流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然并不是唯一的因素。
人口迁移是全球化过程的重要因素。在全球化过程中,任何国家和民族,不管是否愿意都会被卷进去,澳大利亚也不例外。掀开澳大利亚移民第一页的英国人,1788年1月26日,英国政府任命的澳大利亚第一任总督菲利普率领的船队在澳大利亚悉尼港登陆,揭开了澳大利亚移民的序幕。自从1788年以来,共有600多万移民来到澳大利亚,其中400多万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来的。这些移民来自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其中一半以上来自非英语国家。总的来说,澳大利亚的移民历史可以明显地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是从1788年第一批白种人抵达澳大利亚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在这个阶段进入澳大利亚的移民没有任何限制,而且大部分是来自英国。第二个阶段是19世纪50年代初,澳大利亚发现金矿,由此引发了大量的移民来淘金。澳大利亚的第三次移民潮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大量的非英语背景的人进入澳大利亚。在1973年澳大利亚废除白澳政策后,这时的澳大利亚迎来了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这是澳大利亚的移民的第四个阶段。应该说,作为世界移民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澳大利亚的移民潮所呈现得的阶段性,与世界全球化的分期不谋而合,从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全球化下的劳动力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的流动的体现。
一、二战以前的澳大利亚人口概况
在英国人来到澳大利亚以前,生活在南方这个神秘大陆上的是当地的土著人。1788年英国人在此登陆后,不断地向这里送罪犯,同时自愿来这里的人们也不断增多,具体人数变化见图表:
表一:澳大利亚:人口增长和实际移民人数,1788—1950(2)
时期 | 期末(12月31日) 人口总数 | 全期人口年增长率百分比 | 全期人口因实际移民的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 |
1788—1790 | 2056 | - | - |
1791—1800 | 5217 | 9.76 | 7.76 |
1801—1810 | 11566 | 8.29 | 6.29 |
1811—1820 | 33543 | 11.24 | 9.24 |
1821—1830 | 70039 | 7.64 | 5.64 |
1831—1840 | 190408 | 10.52 | 8.52 |
1841—1850 | 405356 | 7.85 | 5.85 |
1851—1860 | 1145585 | 10.95 | 8.95 |
1861—1870 | 1647756 | 3.70 | 1.37 |
1871—1880 | 2231531 | 3.08 | 1.11 |
1881—1890 | 3151355 | 3.51 | 1.60 |
1891—1900 | 3765339 | 1.80 | 0.08 |
1901—1910 | 4425083 | 1.63 | 0.11 |
1911—1920 | 5411297 | 2.03 | 0.46 |
1921—1930 | 6500751 | 1.85 | 0.56 |
1931—1940 | 7077586 | 0.85 | 0.05 |
1941—1950 | 8315791 | 1.63 | 0.46 |
资料来源:《人口统计》,1949年版;《澳大利亚统计摘要季刊》,1952年3月份;在“全期人口因实际移民而增长的年平均增长率”一栏内,1861年以前的按数字是按假设每年人口自然增殖率为2%计算的。
表二:1991年澳大利亚居民使用英语以外的语言统计表(前十位)
语言 | 人数 |
意大利语 | 420442 |
希腊语 | 286376 |
广东方言华语 | 180530 |
阿拉伯语(合黎巴嫩语) | 163279 |
日尔曼语 | 117450 |
越南语 | 110637 |
西班牙语 | 91117 |
马其顿语 | 64498 |
克罗地亚语 | 63192 |
菲律宾语 | 59697 |
资料来源:阮西湖,《澳大利亚民族志》,民族出版社,2004年。
表一中,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在1850年以后人口有了飞速的增长,主要是因为“淘金热”的缘故。如华人移民澳大利亚的第一个高潮也是在这个时候。1852年,澳大利亚发现黄金的消息传到了中国,到1854年为止,大约有7000名华人来到澳大利亚, 到1855年,又有8000人抵达,使在澳的华人总数达到18000人。(3)这十年澳大利亚共增长了740229人,而据保守数据估计在“淘金热”的十年里,华人来澳最少有5万人,占整个移民的6.76%。但同时了解到,在一战和二战之间,因为战争的缘故,移民数量减少,澳大利亚的人口增长率也相应的降低。
在表二中我们列出了,除英语以外,澳大利亚的几大语言的使用情况,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说这些语言的人们是什么时候来到澳大利亚的呢?从1788年开始,不断有移民移居到澳大利亚,但第一个真正的移民高潮是在19世纪50年代的“淘金热”时期。有资料显示,意大利人、希腊人、日耳曼人、波兰人、华人等人群大批移居澳大利亚就是在这个时候,其中以华人的数量最多,上文中已经对这一时期华人移澳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据考证,中国的首批来澳的移民也是在这个时候,1848年10月2日是首批华工抵达澳洲的确切时间。(4)在“淘金热”的十年中,意大利人也大批地来到澳大利亚,但人数上没有华人的多,同时,第一批来澳的时间却比华人要稍晚一点,虽然都是在19世纪的40年代,当时以政治难民的身份来到澳大利亚。日耳曼人在1838—1839年因为宗教迫害而来到澳大利亚,第一批就有500人。
二、二战后澳大利亚的人口迁移情况
从全球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全球化的市场经济,冷战结束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欧美、日本等国家不断渗透到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国际移民的增长是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对于华人移居澳大利亚也具有同样的原因。同样全球化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对移民的增长有着重要影响,澳大利亚作为一个中等发达国家,一直以来就是地广人稀,当发现金矿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从19世纪华工来到澳大利亚淘金开始,就呈现出劳动力人口流动的趋势。战后经济的发展,如经济建设和建筑工程大多都在战争中被搁置了,现在要加以恢复,需要劳动力,特别是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澳大利亚通过不断调整本国的移民政策,来调整对移民需求的比例,不断增加对技术移民的配额,特别设置了诸如“技术和经营移民”计划,以吸收海外技术移民。
二战结束后澳大利亚的人口达到700多万。澳大利亚在二战后从心理上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变化,但吸收移民时,首先还是考虑英国人,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海运力量严重短缺,这使人口从英国向澳大利亚的流动速度大为降低,澳大利亚政府不得不扩大移民的范围,先是扩大到中欧和东欧,然后是南欧,后来与扩大到中东以及其他地方。(5)战后移民的数量波动也较大,总的来说,跟澳大利亚的整体经济发展速度相当,具体变化看图表:
表三:1947年至1969年澳大利亚接受的移民情况
地区 | 移民人数(万) |
英国人 | 78.7 |
英联邦国家 | 8.29 |
北欧 | 24.8 |
东欧 | 30.71 |
南欧 | 51.92 |
亚洲 | 5.5 |
资料来源:王宇博:《澳大利亚——在移植中再造》,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33页。
表四:澳大利亚移民简况(1967—1985)
时间 | 移民数(万) |
1967—1970 | 15 |
1975—1976 | 5.3 |
1981—1982 | 10 |
1984—1985 | 7.6 |
表五:澳大利亚人口年龄结构变迁(6)
总人口(年龄) | 1947 | 1966 | 1986 | 1991 | 1947—1992 | |||||
千 | 百分比 | 千 | 百分比 | 千 | 百分比 | 千 | 百分比 | 增加比例 | ||
0-14 | 1899.1 | 25.1 | 3392.5 | 29.5 | 3636.8 | 23.3 | 3727.4 | 22.1 | 1828.3 | 1.96 |
15-24 | 1204.6 | 15.9 | 1902.1 | 16.5 | 2598.9 | 16.7 | 2685.3 | 15.9 | 1480.7 | 2.23 |
25-44 | 2253.7 | 29.7 | 2971.7 | 25.8 | 4752.7 | 30.5 | 5290.6 | 31.4 | 3036.9 | 2.35 |
45-64 | 1611.9 | 21.3 | 2297.7 | 20.0 | 2967.0 | 19.0 | 3245.1 | 19.3 | 1633.2 | 2.01 |
65岁以上 | 610.1 | 8.0 | 986.4 | 8.6 | 1646.7 | 10.6 | 1900.9 | 11.3 | 1290.8 | 3.12 |
资料来源:澳大利亚统计局:《人口资料》
表六:澳大利亚人口:移入、移出、净增(7)
年份 | 移入 | 移出 | 净增 | 每年净增百分比 |
1947-1959 | 1448.8 | - | - | - |
1960-1966 | 808.4 | 112.1 | 696.3 | 99.5 |
1967-1971 | 807.0 | 170.8 | 636.2 | 127.2 |
1972-1976 | 494.7 | 188.0 | 306.7 | 61.3 |
1977-1981 | 402.7 | 114.6 | 288.1 | 57.6 |
1982-1986 | 450.0 | 108.5 | 341.5 | 68.3 |
1987-1991 | 645.3 | 212.0 | 524.3 | 104.9 |
资料来源:A·勃罗斯基和J·舒,《澳大利亚人口趋势及前景》(1991年)
在表六中, 我们不难发现, 在战后的60年代移民人数大大增加,70年代初澳大利亚废除了“白澳”政策,调整了移民规定,但由于70年代初开始,澳大利亚本土经济衰退的原因,澳大利亚移民的数量在1972—1976年间增长得不是特别迅速,同时在这一时期欧洲的经济又有所恢复,部分的欧洲移民在这时选择回归,所以移出的人数反而是各个时期中最多的,80年代后移民人数一直持续增长。
1、华人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在“淘金热”时期,来澳的华人数量是非常多的。
华人数量的猛增,与“淘金热”的萧条形成巨大的反差,所以新南威尔士在1861年就通过了限制华人法。
表七:1861—1901年华人移居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情况
地区 | 1861 | 1871 | 1881 | 1891 | 1901 |
新南威尔士 | 12888 | 7220 | 10205 | 13157 | 10222 |
维多利亚 | 24732 | 17826 | 11959 | 8489 | 6347 |
资料来源:阮西湖,《澳大利亚民族志》,民族出版社,2004年。
说明:此材料包括在澳大利亚出生的华人
通过这两个州的排华措施,华人人数被有效的控制了,这只不过是整个澳大利亚排华的缩影,从1888年起,澳大利亚各殖民区开始统一排华,并在1901年通过了《移民限制条例》,“白澳政策”作为澳大利亚的一项基本国策,开始实施起来,直到20世纪70年代。《移民限制条例》已不是专门针对华人的条例,而是扩展到对待所有的有色人种。据统计,从1901年开始到二战结束,在澳的亚洲人大量减少,其中绝大多数是华人。
随着二战的结束,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也在不断的调整,之前谈到移民的范围不断被扩大,包括对华移民政策的调整。1976年,受越南战争、西贡沦陷的影响,大批印支难民涌入澳洲,澳大利亚政府出于人道主义原因收容了大约9万难民,其中华人占了大多数,约80%。据资料,到1986年澳大利亚有华侨华人21.7万。随着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移民选择的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但是技术移民和家庭移民是澳大利亚两大主要移民类别。因此,澳大利亚的华人新移民以经济移民(包括技术移民和商业移民)与家庭移民为主。澳大利亚之所以会选择以技术移民和商业移民作为移民澳大利亚的首选移民,还是跟澳大利亚社会状况有关,跟澳大利亚的国情相关的。用经济全球化的理念来解释,冷战结束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欧美、日本等国家不断渗透到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国际移民的增长是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对于华人移居澳大利亚也具有同样的原因。同样全球化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对移民的增长有着重要影响,劳动力是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劳动力市场也必将是一个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澳大利亚作为一个中等发达国家,一直以来就是地广人稀,当发现金矿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从19世纪华工来到澳大利亚淘金开始,就呈现出劳动力人口流动的趋势。战后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市场的需要,特别是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澳大利亚通过不断调整本国的移民政策,来调整对移民需求的比例,不断增加对技术移民的配额,特别设置了诸如“技术和经营移民”计划,以吸收海外技术移民。
2、欧洲人
表八:1787-1988年澳大利亚居民的分类
民族出生 | 1787 | 1846 | 1861 | 1891 | 1947 | 1988 |
原住民 | 100.0 | 41.5 | 13.3 | 3.4 | 0.8 | 1.0 |
盎格鲁-克尔特人 | 57.2 | 78.1 | 86.8 | 89.7 | 74.6 | |
其他欧洲人 | 1.1 | 5.4 | 7.2 | 8.6 | 19.3 | |
亚洲人 | 0.2 | 3.1 | 2.3 | 0.8 | 4.5 | |
其他人 | 0.1 | 0.3 | 0.1 | 0.6 | ||
总计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人数(千人) | 500 | 484 | 1328 | 3275 | 7640 | 16300 |
资料来源:阮西湖,《澳大利亚民族志》,民族出版社,2004年。
我们这节要讨论的欧洲人主要是意大利人、希腊人、日耳曼人、波兰人和乌克兰人。
(1)除华人外,意大利人在19世纪是非英国移民的最大民族集团,而且现在还是非英裔民族中最大的民族集团,几乎三分之二的意大利人都在战后1951-1961年期间移居澳大利亚的。
跟华人一样,也是在19世纪40年代的“淘金热”时候,最早的一批意大利人来到了澳大利亚。但整个19世纪来澳的意大利人人数还是很少的,因为此时去美国的意大利人以达到上百万,而到澳大利亚的意大利人却只有万人而已。而到了二战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在1947-1980年期间,澳大利亚接受了2917055名在国外出生的新移民,其中,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移民占37%,意大利移民占9%。(8)此时,已经成为英国移民外的第二移民集团。
(2)希腊人和华人、意大利人一样,也是在19世纪“淘金热”时期来到澳大利亚的。但从1947年起,移民速度加快,成为战后移民澳大利亚最快的民族集团之一,有90%的希腊人都是在二战后移入澳大利亚的。
(3)日耳曼人比华人、意大利人和希腊人晚到澳大利亚。早在19世纪末,美国的社会学家莱文斯坦就试图对移民的迁移规律进行总结,同样,作为国际移民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日耳曼移民也遵循着国际移民的普遍规律。在“推——拉”理论中,“推力”指原居地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种种排斥力,“推力”因素包括政局不稳、经济衰退、自然灾害以及其他特殊的因素。日耳曼人为避免宗教迫害,第一批就有500人,在1838-1839年来到澳大利亚。目前,日耳曼人是澳大利亚第五民族集团。
(4)也是在某种“推力”的影响下,第一批波兰人来到了澳大利亚。1830年11月29日在华沙举行的反抗俄国统治失败的政治犯,这种“推力”就是因政局不稳,而躲避政治迫害来到澳大利亚的。第二批来澳的波兰人也是在“淘金热”时期,接着,在19世纪的90年代,20世纪的30年代也有不少波兰人陆续来到澳大利亚,但最大的移民浪潮同样在二战后。这样的浪潮持续了5年左右,从1952年开始,波兰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限制向外移民。所以说,移民行为明显受到原居国和移入国双方政府的制约,战后澳大利亚出现的移民潮,就是与澳大利亚政府的移民政策有关,同时,波兰人在1952-1979年,移民澳大利亚的人数减少的原因也是因为国家政策的限制,只不过,一个是移出国的限制,一个是移入国的鼓励,结果显而易见。
1973年,移民部长格拉斯访问加拿大后,将多元文化概念带到了澳大利亚,1989年,政府制定了《一个多元文化的澳大利亚国家议程》,将多元文化上升为澳大利亚的基本国策。1999年《澳大利亚国家议程文件》重申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是政府的一项长期政策。卡斯尔斯和密勒在《迁移的时代》一书中将人口国际迁移的政策模式分为三种:排斥模式、共和模式多元文化模式。可以说,在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历史中,经历过前两种模式,在今天,在有利于移民迁移的多元文化模式下,澳大利亚营造了更加宽容的移民环境。在这样宽容的环境中,各个民族和睦相处,共同来建设澳大利亚社会。
三、澳大利亚人口迁移的趋势
表九:北欧与亚洲移民占移民总数比例
时间 | 北欧 | 亚洲 |
1947-1951年 | 7.5% | 1.6% |
1951-1961年 | 26.3% | 2.3% |
1961-1966年 | 0.8% | 5.2% |
1966-1971年 | 4.9% | 11.2% |
1971-1974年 | 0.5% | 22.7% |
资料来源:王宇博:《澳大利亚——在移植中再造》,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38页。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二十年间,亚洲移民每十年翻一番,从24750人到114200人;欧洲移民变化较少,在前十年,一直保持在60万左右,后十年反而有所下降,只有14万多;美洲移民,在前十年人数翻了一番,后十年人数基本持平。到了20世纪90年代,欧洲经济的复苏,使得欧洲移民有了一个回归,在亚洲与澳大利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的政治环境下,移民人数持续增长。总体来说,各民族移民澳大利亚的浪潮都是在二战后,但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有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按照国际人口迁移的理论来说,人口的迁移的程度、速度在很大程度还是取决于输入国和输出国的政策,在未来,在“多元文化”政策下,澳大利亚所提供的好的政治环境、自然环境、教育环境、医疗卫生设施等将迎来更多的移民。输出国,拿中国为例,随着中澳两国的友好往来,澳大利亚“面向亚洲”的政策不断的深入开展,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将会有更加密切的联系。在这样的基础上,两国的人员交往也将进一步深入。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从大陆到澳大利亚留学的人数在不断增加。
表十:20世纪80年代中国自费留学澳大利亚的人数
时间 | 人数 |
1984年 | 245人 |
1985年 | 423人 |
1986年 | 876人 |
1987年 | 4000人 |
1988年 | 10000人 |
资料来源:侯敏跃:《中澳关系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第247页。
有学者认为,这样一批留学生将是未来移民澳大利亚的主流。换句话说,留学生就是潜在的新移民。用国际移民理论中的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和新经济移民理论来解释,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着重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移民取决于当事人对于付出与回报的估算,如果移民后预期所得明显高于为移民而付出的代价时,移民行为就发生了。(9)留学的动机也是类似的。人民币与澳元的汇率一直很稳定,相对于留学欧洲、美洲的费用,留学澳大利亚的花费要少很多。在澳大利亚学习的话,平均来说,本科生每年的学费在9万-10万人民币,硕士生的学费约为10-12万人民币/年。生活费各个城市有所区别,悉尼和墨尔本每年的生活费需要7-8万元人民币,其他城市的生活费每年大约5-6万元人民币。(10)同时,澳大利大政府规定,留学生平时可以每周工作20小时,可以从事的种类也很多。政府还规定最低工资是10澳元/小时,澳大利亚的学校也给留学生提供校内工作,工资一般在人民币60元/小时以上。(11)到2006年,在网上的调查得出,中国学生留学最想去的23个国家,澳大利亚排第二位,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前教育参赞李振平教授认为,澳大利亚针对中国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推出了TAFE等职业教育项目,吸引学生前往。(12)所以,留学澳大利亚的人数不断增加,这些未来潜在移民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1)佟新:《全球化下的国际人口迁移》,《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5期。
(2)转引自王德华:《澳大利亚:从移民社会到现代社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26—27页。
(3)李凯林、刘国强等著:《澳大利亚国民素质考察报告》,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0页。
(4)张秋生:《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第58页。
(5)王德华:《澳大利亚:从移民社会到现代社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28页。
(6)转引自王德华:《澳大利亚:从移民社会到现代社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28页。
(7)转引自王德华:《澳大利亚:从移民社会到现代社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29页。
(8)阮西湖:《澳大利亚民族志》,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190页。
(9)李明欢:《20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厦门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