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06-12-22  浏览次数: 255

澳大利亚华人社会前瞻
( 徐州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 石金玲)
[摘要] 澳大利亚华人在澳历史悠久,并为澳大利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中澳建交以来,大批华人新移民赴澳,澳洲华人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并对中澳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澳华人数量居多,从政治上华人的参政意识,经济上华人的经济能力,及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可以对在澳华人社会的发展作一简单预测。澳大利亚华人的社会地位会进一步提高,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并将进一步促进中澳间的友好合作,推动中澳关系的发展。
[关键词] 澳大利亚华人 新移民 中澳关系
 
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在澳大利亚已是历史悠久,从19世纪中叶大批华人赴澳淘金以来,华侨华人为澳大利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一个多世纪以来,澳大利亚对华移民政策经历了从自由移民到限制移民、从严厉限制到宽容开放与调整的历史演变。1972年中澳建交后,两国关系发展稳定,澳大利亚废除了以种族歧视为核心的“白澳政策”,对中国及亚洲国家推行新移民政策,并不断加以调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更有大批新移民赴澳,澳洲华人社会亦发生了深刻婵变,澳大利亚华人在人口数量、教育、职业、经济状况与社会地位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并对中澳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中澳联系的不断加强,中澳关系的稳定发展,赴澳华人新移民不断增多,如表3所示,2004年在澳华人已占7. 9%,跃居第三位。澳洲华人的经济模式得以重构,政治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变迁,并对进一步巩固、发展中澳关系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表1:
澳大利亚移民来源地及其数量比例

 
 
1983-84
 
1993-94
 
2003-04
 
次序
数量
比例
次序
数量
比例
次序
数量
比例
出生地
no.
'000
%
no.
'000
%
no.
'000
%

 
英国
1
13.0
18.8
1
9.0
12.8
1
18.3
16.4
新西兰
3
5.8
8.4
2
7.8
11.1
2
14.4
12.9
中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9
1.6
2.3
7
2.7
3.9
3
8.8
7.9
印度
11
1.6
2.3
8
2.6
3.8
4
8.1
7.3
南非
8
1.6
2.4
9
1.7
2.4
5
5.8
5.2
苏丹
79
0.3
0.0
39
0.3
0.5
6
4.6
4.1
菲律宾
4
2.9
4.2
4
4.2
6.0
7
4.1
3.7
马来西亚
7
1.7
2.4
13
1.3
1.8
8
3.7
3.3
印度尼西亚
16
1.0
1.4
25
0.6
0.9
9
2.6
2.3
新加坡
25
0.6
0.8
30
0.5
0.7
10
2.2
2.0
越南
2
9.5
13.8
3
5.4
7.8
11
2.2
2.0
伊拉克
39
0.3
0.4
14
1.1
1.6
12
1.9
1.7
津巴布韦
34
0.4
0.6
57
0.1
0.2
13
1.6
1.5
斐济
28
0.5
0.8
12
1.3
1.9
14
1.6
1.4
斯里兰卡
14
1.5
2.1
10
1.4
2.1
15
1.6
1.4
美国
13
1.5
2.2
11
1.4
2.0
16
1.4
1.2
黎巴嫩
15
1.4
2.0
15
1.1
1.5
17
1.3
1.2
阿富汗
58
0.1
0.1
22
0.7
0.9
18
1.2
1.1
中国香港
5
2.0
2.9
6
3.3
4.8
19
1.1
1.0
帕克斯坦
53
0.1
0.2
34
0.4
0.6
20
1.1
1.0
其他
. .
21.8
31.7
. .
22.8
32.7
. .
23.9
21.4
总量
. .
68.8
100.0
. .
69.8
100.0
. .
111.6
100.0

 
                         
资料来源:澳大利亚统计局,http://www.abs.gov.au
 
(一)在澳华人政治发展前瞻
二战以来,特别是1972年中澳建交以来,在澳华人,尤其是新一代澳大利亚华人,他们大多接受了西方的教育,享有澳大利亚公民的全部权利,享有政治法律地位。在澳华人移民为了保护华人社群的整体利益,争取与其他民族平等的权益,他们关心政治,积极参政。而澳大利亚长期实行强制性的选民登记与投票制度及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在客观上推进着包括华人在内的各少数民族群体对政治的关注与参与。澳大利亚华人对融入主流社会的认同感加强了他们参政的积极性。20世纪80年代以后,华人参政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出现了像沈慧霞、余瑞莲这样杰出的华裔女议员,像25岁就步入政坛的刘威廉这样的澳大利亚华人史上和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史上最年轻的国会议员,且各州均有华人当选为州议员,特别是著名华裔建筑设计师曾筱龙经过华人各界的大力推戴,于1991年当选为悉尼副市长,这使澳大利亚建国二百余年以来华人取得的最重要职位。[1]
澳大利亚华人已经认识到:在这个多民族和多元文化并存的国度里,少数民族的参政运动是非常重要的。澳大利亚华人参政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澳华人新移民据有很强的专业知识阶层,整体知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澳大利亚华人的参政意识,并会影响到参政的效果。刘威廉、沈慧霞、邝鸿铨和曾筱龙等一批参政成功者均为杰出的华裔专业人士,这充分说明了知识的重要性。而新一代澳大利亚华人比起前辈们具有明显优势,他们不仅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他们的语言、思维模式和思想观点正逐步当地化,将成为华人融入澳大利亚主流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对于政治现实的理念与要求不同于一向忽略政治的父辈,而且逐步与所在国的政治潮流相接近,并了解到作为一个国家公民所应享有的权利和应付有的责任与义务。他们懂得“民权不是靠赐予的,而是靠积极参与争取到的”。通过澳大利亚及其他国家的排华史,他们意识到政治权利对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到要进入当地主流社会,在各级政府和议会中就必须要有本民族的代言人,因此,他们有决心投身于政界,为自己的民族说话。华人精英从政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也带动了各个不同阶层的华人关注、参与当地政治活动。
澳大利亚华人参政成员构成将更加多样化。从澳大利亚华人参政的历史来看,他们的年龄、性别、出生地和职业构成等方面,既有青年,也有中老年;既有土生华人,也有后代移民;既有男子当选市长,也有女性进入议会;既有律师、医生参加竞选,也有商业家和学者步入政坛。[2] 华裔青年和女性踊跃参政并取得杰出成就,是澳大利亚华人参政的重要里程碑。显示了华人参政的整体实力与水平,说明了华人参政的广度,而界具有力度与深度。比如,邝鸿铨在当选达尔文市市长后,进行了广泛的民情调查,认真听取各民族代表的意见,了解他们对市政府的要求。他全力推行多元文化政策,以维护全市人民的共同利益为最高原则,并照顾到各个不同族裔的实际情况。曾筱龙在提及参政目的时表示:“现在澳洲的华人移民越来越多,华人社区应该不断向澳洲社会现实其经济与政治实力,以主人公的姿态在澳州社会占据应有的地位!”[3] 他提出的竞选纲领是:“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加强华人团结,为华人寻找福祉,促进悉尼市繁荣安定并扩展和美化华埠。”[4] 20世纪90年代,更有华人商业家苏西、学者陈英群、优秀青年陈德等进入政界。由此可见,华人参政具有广度、深度与力度,在这些华人参政前辈的影响下,在澳华人参政运动将更加积极,参政成员将越来越多,成员构成将越来越多样化。
澳大利亚华人参政层面更具广泛性、参政形势更具多样性。澳大利亚华人参政不仅限于议会或政府机构,而且在各个层面展开。参政者成功的历史表明它们是以参与各个层面的活动为基础,积累丰富的经验以步入政坛。比如,余瑞莲以医生职业为有利条件,深入民族社区,用自己的高度责任感和精湛的医术赢得华人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信任和尊敬,积极参与卫生保健等社会福利工作,在医疗服务和移民问题等方面发表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为步入政坛打下了基础。曾筱龙也是积极投身于各种社会活动,为维护华人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权益作了大量工作,就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种族歧视及人权问题多次通过新闻媒介发表意见。
华人史学家颜清湟在政府的资助下,开办中文学校,传播中华文化,开展慈善活动,安置了大批难民。正如沈慧霞所说:“积极参与个层面的政治活动,是唯一充分代表我们的意愿不被忽视的途径。”[5] 由于澳大利亚华人所起的积极作用,澳大利亚政府越来越重视华人社区的作用。有参政前辈们的经验所得,澳大利亚华人参政将介入各个层面,广泛而多样的参与。
澳大利亚华参政要有华人群体的支持,并以党派为政治依托。澳大利亚一百多个民族之中的华人要参政、从政,就必须选择与自己目标一致、具有实力的政党,以抗党派力量参加竞选。只有积极参加当地事务、参与社会活动,通过与澳大利亚人的接触和交流真正了解澳大利亚社会,并依托党派,才能易于步入政界,获得成功。而华人群体的支持和华人社会的团结也是澳大利亚华人参政成功的基本条件,如若华人社区一盘散沙,内耗严重,则参政将难以成功。广大华人只有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才能获得成功,参政从政,为华人说话,提高华人的社会地位。
在澳大利亚主流社会中,华人参与政治事务会遇到障碍,但只要花人坚持不懈,同心协力,终会获得成功。而华人新移民的数量目前已达88万人,人口大量增加,为华人参政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更多外来移民进入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种族主义被废除,民主空间更为广阔,华人将有更多机会公平、开放的参政从政。新一代华人在成长过程中就对澳大利亚社会的民主与政治有所了解,有参政意识,并有能力去参与竞选。澳大利亚华人需要融入主流社会,接受西方社会,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加强政治训练,提高组织能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组织、协调、动员力量,为己所用,如此,澳大利亚华人参政将会有更加丰硕的果实。在政治上,澳大利亚华人将会有更多的参政者,华人会享有澳大利亚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到法律保护,与其他各民族一样拥有平等的地位并不断提高,并为中澳关系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在澳华人经济发展前瞻
澳大利亚格雷弗斯大学澳大利亚关系研究中心的学者詹姆斯·考夫兰指出:“影响移民整合到一个新社会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供养自己及其家族的能力。”[6] 从就业率来看,2001年,香港出生的华人就业情况最好,中国大陆的移民次之,台湾移民最差。但是华人新移民的就业情况不如澳洲整体人口。参见表2:
2001年澳大利亚华人新移民的就业情况
来源地
就业率(%)
失业率(%)
中国大陆华人移民
53.0
10.2
香港华人移民
56.6
7.7
台湾华人移民
39.6
15.7
澳大利亚整体人口
63.0
7.4
资料来源:DIMA: COMMUNITY TODAY
从在澳从事的职业来看,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出生的华人移民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大多是留学生,他们英语水平有限,因此,不能找到与其教育程度相当的工作,多从事地位地下、不需要技术的蓝领职业。1996年,在他们中间,有1/4的人从事着普通工人的职业,1/10的人是机器操作工,1/5的人从事广泛的技术性行业,主要是当地华人开办的餐馆。与之相反,1996年,1/3的香港移民从事专业技术性工作或半专业技术工作(尤其是会计、计算机和其他与商业有关的职业),1/6的香港华人移民还从事着管理者的工作。台湾移民和香港移民的情况十分类似,但是台湾移民更多地从事管理者的工作,而不是专业技术性工作。但是,1996年以后,随着中国大陆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澳大利亚霍华德政府进一步调整了技术移民政策,上述情况发生了变化。在澳华人不再局限于所谓的“华人职业圈”,即餐馆、商贩、茶农等传统行业,而是以专业人士的身份跻身于白人一统天下的“澳洲人职业圈”。其职业构成从过去的“三把刀”(菜刀、剪刀、剃刀)发展为“六个师”(律师、工程师、医师、会计师、高级技师和大学教师)。[7] 2001年,中国大陆新移民中从事技术性行业的人数超过了其总人数的一半,同时香港、台湾新移民中从事技术性工作的人数也有所增加。参见表3:
2001年澳大利亚华人移民从事职业统计
职业类别
移民来源
技术性职业(%)
半技术性职业(%)
非技术性职业(%)
中国大陆移民
55.2
24.6
20.3
香港移民
63.6
25.1
11.4
台湾移民
58.5
26.1
15.3
澳大利亚整体人口
52.6
28.9
18.6
资料来源:DIMA: COMMUNITY TODAY
自己经营企业,是澳大利亚华人新移民尤其是香港、台湾华人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来自中国香港和台湾的华人新移民,大部分是投资移民,资金雄厚,日益不满足老一代华人的独门独院的小本经营,在澳洲政策的许可下,一些人开始向多种类型的制造加工工业、贸易业、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电子业等行业发展,并逐渐走向多元化和国际化。在房地产领域,华人新移民更是异军突起。来自港台的投资移民在取得永久居住权之后,开始注入大量资金抢购物业,成为澳大利亚房地产市场的主要投资人。《澳洲新报》以“港台大亨狂购悉尼华厦,本地富豪偃旗息鼓败下阵来”的大字标题报道:自1989年以来,全澳共有36亿澳元的房地产落入香港、台湾和新加坡华人新移民手中。由于华人在商界的广泛涉足,华人富商相对增多。根据2000年统计,澳大利亚最富有的200人中,有几位中国出生的华人也榜上有名。[8] 目前,澳大利亚约有24万名百万富翁,不少华人新移民也在向着这个行列前进。由于华人经济的崛起和营业机会的增加,必然进一步带动澳洲华人经济的发展。
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凭借较为深厚的知识背景,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在熟悉了澳洲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习惯后,一些具有专业知识或一技之长的留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已经开始进入澳洲的科研、工程技术、高等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和工商界等专业领域。不过从总体看来,大多数人还是经营成本少、资金周转快的中餐馆、日用百货等华人传统行业。但是他们不愿意走老一代华人移民靠开店赚钱小打小闹的老路,而是要跻身以往白人独霸的进出口、电脑业、汽车修造业或开办各种类型的工厂、连锁店和超级市场。近年来,大陆新移民已经有不少人在工商界崭露头角,还有一些人在经营新兴行业中取得了成功。大陆新移民涉足的行业有制衣业、家具业、餐饮业、印刷业、计算机业等等,其中有些人已经小有名气。其中最著名的如电脑业“巨子”潘人杰,他荣获1996年度澳大利亚杰出商业成就奖。另有一位来自中国上海的留学生金凯平,他在中国学的是国际贸易专业,1989年来到墨尔本维多利亚大学经济学院深造。凭借他对中国市场和中澳双方贸易需求的了解,他向供职的学校提出了一份关于开展中澳经济贸易合作交流的前景报告,受到校方重视,当即授权金凯平筹建该校“中澳贸易研究中心”,使他有机会参与澳洲政府关于中澳和亚太经贸交流的研究和决策,为此还出版了《中国贸易指南》和《如何与中国进行贸易谈判》等两本英文著作,受到西方工商界的广泛重视。不久,金凯平开始创办经济实体。他从经营中医药连锁店入手,只用了七年多时间,从单一经营中医药业发展到工贸、投资控股、房地产、娱乐旅游、法律咨询和新闻文教于一体,并有20多家子公司的综合性集团公司,总资产已超过百万澳元。他担任集团公司董事长,为发展澳大利亚当地经济作出了贡献。[9]
令人欣喜的是,华人新移民为促进中澳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澳大利亚华人新移民由于整体受教育水平较高,加之香港、台湾移民多为投资移民,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不少华人新移民回国考察项目,投资建厂。例如,1992年成立的华人新移民社团“澳华青年商会”,其成员所从事的生意涉及国际贸易、本地制造业和商业等十几个部门。截至1993年底,澳华青年商会在澳洲创造的总产值达到五千七百多万澳元,与亚太地区总贸易额达到四千二百多万澳元,该商会成员在中国大陆建立合资企业16家。[10] 华人新移民日益成为促进中澳经济贸易深入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可见,未来澳大利亚华人的经济状况可以说很乐观,随着华人专业知识的提高,技术水平的增长,所从事的行业将越来越广泛,进入技术性领域,并将在房地产等商业领域取得骄人的成绩。澳大利亚华人富翁将越来越多,华人整体经济水平将会得以提高,提升自身的经济地位。澳大利亚华人不仅促进当地澳大利亚经济的发展,还会回国投资,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并加强中澳联系,增加两国的经济贸易合作,加深中澳两国人民的友谊。
(三)在澳华人文化发展前瞻
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主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臻成熟和完善。在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鼓舞下,澳大利亚华文报刊大量涌现,华文教育迅速发展,华人社团重新构建,华人新移民的社会文化一派繁荣,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像。
澳大利亚华人丰富的文化生活中,华文报刊大量涌现,澳华文学亦呈现繁荣的景象。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华人赴澳新移民数量的增加,澳大利亚华人报刊纷纷涌现,内容丰富,风格高尚,显示了在澳华人的生活状况。目前,主持四大中文日报《星岛日报》澳洲版、《新报》、《华声报》、《自立快报》的均为来自中国香港和台湾的华人新移民。还有一部分文化素质较高的中国大陆移民在从求生存到求发展的奋斗过程中,也开始兴办报刊,促进了澳大利亚华文报刊的繁荣,特别是华文周报、周刊,其主办人几乎都是中国留学生。中国留学生创办的报刊以新移民的眼光观察,描写了华人的拼搏、留学生的艰辛、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中西文化的差异,真实地反映出澳大利亚主流社会,尤其是华人社会的总体面貌,颇受读者欢迎。其中一些高质量的报刊已经站稳了脚跟,越办越红火。华文报刊主要报道澳洲新闻、华人社团信息、中国以及世界新闻等,内容丰富,不同凡响,因此深受关注。[11] 同时,在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鼓励下,华人积极创作,促进了澳华文学的发展。在华人新移民中,部分是文艺界的知名人士,他们到达澳洲后,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宣传中国传统,弘扬中华文化,介绍中国的文艺作品。中国大陆新移民创办的刊物《留学生文学》、《满江红》、《大世界》,已日渐成为澳华文学的主要阵地。可见,澳大利亚华人的报刊及文学创作潜力都是不可估量的,未来澳大利亚华人的报刊及华文文学将更加丰富多彩,激励在澳华人不断进取,获得成功。
此外,澳大利亚华人还兴办华文教育,并获得重要发展,华文教育也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及现当代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自澳大利亚政府大力推行多元文化政策以来,随着华人新移民数量的增加,中文汉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已成为澳大利亚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语言。澳大利亚华文教育的空间不断扩大,呈现出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大量华人新移民进入澳大利亚,其中说中文者占很大比例。而且,华人新移民中的已婚者,大多带有小孩,他们希望子女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这为华文学校提供了生源,因此,华人社团开办的华文学校和在校学生人数逐渐增多。1989年,澳大利亚有华文学校49所,学生近万人。到1993年,澳大利亚的华文学校已达96所,人数达1.4万人。这些华文学校多集中在华人聚居的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阿德莱德等地。此外,随着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澳大利亚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澳大利亚的各大学、中学和小学,学习华文、了解中华文化的澳大利亚人也在逐渐增多。根据澳大利亚国家语言研究所1994年发表的统计数字显示,1988-1991年,在全澳大利亚正规小学,学习华文的人数从4600余人上升到14900余人,增长率高达224%;同期,在正规中学,学习华文的人数从6682人上升到10122人,增长率高达52%。1992年在澳大利亚职业进修学院和大学中共有2300名学习华文的学生。[12] 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澳大利亚华人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华人教育取得丰硕成果。不仅在广大华人中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而且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人喜欢上了中国文化,他们也开始积极学习中文,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华人教育的兴盛。从现状也可以看出,未来华人社会的华文教育必将更加繁荣向上,中国文化也会得以弘扬并不断丰富,受到华人及广大澳大利亚人的欢迎。
近年来,华人新移民的入澳为澳大利亚华人社团注入了新鲜血液,使许多华人社团恢复了生机。据统计,到1996年,属于社会服务、教育和政治性质的规模较大的社团达138个。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一部份华人新移民的知识结构的变化,他们逐渐走向知识界、科技界、医学界和教育界,一些打破“三缘”限制、以专业科技为联系纽带的跨行业专业社团开始建立,这些专业社团反映了华人新移民结构的变化,比如,澳华科学技术协会成立于1995年,主要是由硕士以上的学者组成,其中也有不少是企业家和知名人士。澳洲华人协会成立于1988年,由新南威尔士多所大学的教授、讲师、科技人员和中国留学人员组成,它是目前澳大利亚最大的华人和中国留学人员组织。华裔专业人士组织由华裔专业人士和正在澳洲大学留学的硕士和博士组成,是跨行业、跨国界的非政治性组织。它们活跃在澳大利亚知识界,成为澳洲华人社会的新现象。澳大利亚华人新移民社团在成立后积极维护自身权益,服务于澳洲华人社会。澳洲中国公民公会就是其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新移民团体。该会会长为中医出身的马利民,他于20世纪80年代移居澳洲。公会成立以来,积极为旅居澳洲的中国公民的伤残病亡,配合有关部门进行紧急援助和捐款。至1995年,公会已为四千多人次旅澳中国公民提供各种帮助。[13] 可见,新移民社团不同于从前的华人社团,新移民社团不仅维护华人利益,服务在澳华人,而结构、组成人员都发生了变化,其成员知识水平高、专业技能强,能够更好的代表华人新移民的利益,为华人说话,提高华人社会的社会地位。各社团还举办各种活动,在唐人街舞狮舞龙,团结在澳华人,弘扬中华文化。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政策必将带进更多的华人新移民,因此,澳大利亚华人社团将会数量增加、素质提高,发挥作用,作为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中的一员,推动促进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的进步繁荣。
由上可见,未来澳大利亚华人的文化生活将愈加丰富多彩,报刊、电台、电视、文史作品,不仅使澳大利亚华人感受亲切,减少思乡之苦,抚慰心灵,还可以使他们不忘中华文明,同时感受西方文化,关心中国及世界大事。华文教育的兴盛,必将大力推广汉文文字,弘扬中国文化,提高在澳华人的社会文化地位。华人新移民的社团必将愈加愈多,专业性加强,知识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素质不断进步,能更好地为华人服务,融入主流社会,提升整个华人团体的社会地位。澳大利亚华人将与各民族和平共处相团结,共推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的繁荣昌盛。
(四)在澳华人对中澳关系的影响
中澳建交以来,随着澳大利亚华人数量的增加,他们对祖国怀有难以割舍的恋情,随着他们在澳大利亚稳定之后,事业不断拓展,社会经济地位迅速提升,取得的科技成就引人瞩目,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思想观念和居住地域发生变化,对中澳关系也将更加关注,随着社团组织增多、影响扩大,参政意识和能力的增强,他们中的许多人,奔走两国之间,搭起民族间理解沟通的桥梁,担当一些问题民间斡旋的友好大使,充当经贸上跨国交易的经纪人,提供彼此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的国际平台,共同推动科技交流和提高。澳大利亚华人的这些努力,从总体上积极推动了中澳关系的健康发展,这是不容抹煞的。澳大利亚华人在中澳关系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在21世纪,中国的学生移民和专业移民,及其可以融入澳大利亚社会的子女,定能从容地共同在中澳之间架起更为宽广的桥梁。
澳大利亚华人整个集体的地位得以提升,必将推动中澳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华人影响中澳关系的能动性相对较小,但近年来在不断增长。随着中国的发展,全球化浪潮的推进,澳大利亚华人己经充分认识到中澳关系与自身前途命运的利害关系,意识到中澳关系与澳大利亚华人社会的互动影响。这样,提高华人的经济地位,有意识地弘扬民族自信和自强的精神,克服东西方文化交流上的障碍,消除中澳之间的误解,争取中澳两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和睦相处,所有这一切,都是非常重要的。当他们意识到己的生存与发展与中澳关系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时,澳大利亚华人在壮大自身经济与政治力量的同时,还通过积极主动参与澳大利亚政治去影响澳中关系,促进澳中关系保持良性发展,这样反过来也会有利于华人对澳大利亚政治的参与和社会地位的提高。
澳大利亚华人对中澳关系的影响正在加大,首先是华人参政意识的不断强化,在澳华人具备专业知识阶层,参政成员构成多样,参政层面具有广泛性、参政形势也具有多样性,并且有华人群体的支持,以党派为政治依托。具备这些特者和条件,澳大利亚华人将有更多步入政坛,能更好地维护在澳华人,为中国说话,必将有力地推进中澳关系的发展。其次是经济上,澳大利亚华人大量回国投资,此含有回报之意,但更多的是为了获取利益,中国政府也大力宣传和支持这种观念,使华人在中国的投资,由历史上的“奉献”走向双赢。这也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华人和中国政府在经济利益方面更加趋于理性和务实。在澳华人更好的促进了中澳经济贸易合作,中国一直在加大对外投资贸易,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估计,到2007年中国的对外投资额将达到40亿美元。[14] 因此,中澳经济贸易合作必将有进一步发展,步上新台阶。再次文化上,澳大利亚华人很好地推进了中澳文化的交流,在澳华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学习西方前进的文明。中澳双方尊重彼此的文化政策,更好的保持了双方关系的稳定,并会进一步推进双方关系的发展。
不可否认,澳大利亚华人作用的发挥及其大小离不开中国积极的外交政策及创造和平的外部条件。首先,中国坚持一贯的外交原则和树立自己良好的外交形象。坚持不称霸原则、国际之间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次,中国积极开放和融入世界,在开放中求强大,在融入中树威信,在发展中利用并服务于华侨华人。再次,中国加强了对海外华侨华人的人道关怀和保护的能力,加强对世界华侨华人问题的关怀力度,并对华侨华人的紧急事态作处快速反应。还有,中国制定了积极的华侨华人政策,不仅支持和推动华侨华人的团结与发展,同时还引导和帮助华侨华人在某些重大问题上的参与和合作。由于中国的外交政策赢得了澳大利亚的尊重,有力保护了澳大力亚华人,因此中澳两国关系稳定,澳大利亚华人亦能进一步发挥其积极作用。
澳大利亚作为一个移民国家,今天的壮大离不开移民,未来的发展更离不开移民,加之现行政府推行多元文化政策,因此澳大利亚华人数量将有所增长。在澳华人愈要对中澳关系产生影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中澳关系的特点,提高协调驾驭中澳关系的能力。要了解同处亚太地区的中国与澳大利亚两国关系的重要性,认识到中澳关系的相对复杂性,及时把握中澳关系。中澳关系可能会变化发展,这种变化又受多种因素影响。具备一定实力、势必对中澳关系发挥作用的澳大利亚华人,可以因势利导,有所作为。而中澳关系的重要性,则增添了他们有所作为的强烈愿望,凸显了他们发挥作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要了解澳大利亚政治,正确运用策略。要通过参政打通澳大利亚上层,影响澳大利亚政要以推动中澳关系的良性发展;还要沟通澳大利亚各个阶层,通过影响国内民众为中澳关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提高参政意识和能力上应注意以下努力:1.加强政治社团建设,组建正规的华裔压力集团,积极介入澳大利亚主流政治;2.合法地、光明正大地捐助政治资金,进行合法的游说活动;3.充分利用手中的选票,使华裔成为澳大利亚主流政治中“关键的少数”;4.支持杰出的华裔政治家进入各级政府部门,鼓励普通华裔民众也积极参与当地社会与政治事务。再次,要充分整合内部资源,澳大利亚华人来源地各异,包括大陆各地、台湾、港澳、及东南亚等其他地区。这就需要澳大利亚华人团结一致,增强内部凝聚力,充分利用澳大利亚现实资源中的有利部分,加上自身不懈努力,去克服现实环境的不利因素,提升自身的人口素质、生活水平、权利状况,谋求中澳关系的良性发展。最后,还要广泛联合其他少数族裔,建立基于共同利益基础上的联合阵线。澳大利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国内一百多个民族在多元文化政策下相互尊敬,和平共处。华人移民要广泛听取各个少数族裔的意见,维护各民族的安定团结,联合各民族,共同提升自身地位,不断进步。
总之,澳大利亚华人社会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获得极大提高,华人社会的整体实力将得到增强,社会地位会有更大的提高。参政意识不断强化,经济水平不断上升,社会文化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澳大利亚华人将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团结、凝聚力量,在中澳关系上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推动两国政治领导人的互访,经济贸易的合作,文化上的互相交流,联系两个国家内的民间团体、各友好省州,不断推进两国的友好往来,达成中澳两国和平、稳健的伙伴关系。
 
注释:
[1][2] [6] 张秋生,《二战后澳大利亚华热的参政议程》[J],《世界民族》,2002.4
[3] 张秋生,《澳洲华人参政运动中的一颗新星》[J],《华人之声》,1999.3
[4] 庄炎林主编,《世界华人精英传略》(大洋洲与非洲卷),第188页.
[5] [马来],《星洲日报》,1990年3月29日
[7] 张秋生,《澳大利亚华人社会的现状与前途》,世界民族,1999年第2期.
[8] 张秋生,《略论战后澳大利亚华人经济模式的重构》,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8年第4期.
[9] 杨力,《澳洲华人新移民的崛起》,福建论坛,1996年第4期.
[10] 张秋生,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第171页.
[11] [12]张秋生,《略论战后澳大利亚华人文化》,世界民族,2001年第6期.
[13] 张秋生,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第171页.
[14] 新华社记者熊昌义、邱孝益报道,《中国将发展同南方国家合作》,《人民日报》,
2003年2月24日.
 
 
 
Australia's Chinese community Prospects
 
[Abstract] The Chinese in Australia has a long history, and they mak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Australia.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Australia, a large number of new Chinese immigrants came into Australia, the Australian Chinese society has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that have had a major impact on Sino-Australian relations. The number of Chinese in Australia mostly from the political awareness of Chinese politics, economy and Chinese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lif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Australia can make a simple prediction. Australia will further enhance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Chinese; the overall strength has been further strengthened, and will further promote the friendly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ustralia to promote Sino-Australian relations.
[Key words] new Chinese immigrants Sino-Australian relations
关闭当前页面
办公电话
1 办公电话 : 0516-83536381
1 传  真 : 0516-83500431
校内业务系统链接
1 财务查询系统
1 设备查询系统
1 档案查询系统
1 图书查询系统
1 校内电话查询
1 教宿网自助服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