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2-11-23  浏览次数: 248

 江苏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  张秋生 张荣苏

内容提要:20世纪70—80年代以来,随着澳中建交,澳大利亚“白澳政策”的废除,以及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与深入发展,中国移民赴澳大利亚的人数日益增多。目前澳大利亚有华人近100万,成为澳洲社会的第三大海外移民族群,其基本社会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本文拟以最新澳大利亚移民局、统计局官方统计资料为依据,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赴澳的华人新移民(以中国大陆华人新移民为主体),从概念定位、动因、数量、结构、受教育程度以及其在澳社会生活等基本社会特征进行概要的分析。
关键词:澳大利亚  华人  新移民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随着澳大利亚与中国建交,“白澳政策”的废除,以及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与深入发展,中国移民赴澳大利亚的人数日益增多。目前澳大利亚有华人近100万,约占澳大利亚总人口的1/20,占澳大利亚移民总数的13%,成为澳洲社会的第三大海外移民族群。在过去的20年中,澳洲华人增长了6倍,其基本社会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本文以澳大利亚移民局、统计局官方最新统计资料为依据,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赴澳的华人新移民(以中国大陆华人新移民为主体),从概念定位、动因、数量、结构、受教育程度以及其在澳洲的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概要的分析。

一、新移民的概念定位

    近年来,华人新移民问题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关于“新移民”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改革开放后移居国外的中国大陆公民”。 但是,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有关侨务部门,对这一概念仍有争议。那么,华人新移民的概念究竟该如何定位?这是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字面含义理解,“新移民”一词包含两个语素:“新”和“移民”。“新”是时间范畴,“移民”是空间活动范畴。因此,要对新移民的概念做出合理的定位,必须从移民活动的时间和移民来源的地域空间上进行考察。
    关于“新移民”或“华人新移民”的概念,应定义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移居的华人(指种族、文化意义上的华人,英文对应词为Ethnic Chinese),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澳门的华人新移民。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为以中国大陆华人新移民为主体的华人新移民。
    对移民者本体定位,不采用“我国或中国大陆移居国外者”说法的理由是因为:香港和台湾的华人,与中国大陆的华人具有种族、文化上的同一性或趋同性,对其来源的说明只是作为籍贯上的分野。在“新”的定义上,本文采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时限的基本界定,而不是笼统采用“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时限标志,其理由是:与前述移民本体定位相对应,“改革开放以来”只是中国大陆国际移民活动的大发展时期,而香港、台湾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向澳大利亚的移民活动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并无必然联系。
    在移民活动定义上,本文说明它是“跨国活动”的性质,因为移民活动可以是国内、区域内的活动,也可以是国际间的跨国流动。

二、华人新移民大规模赴澳的基本动因

    国际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认为,人口的迁移行为的原因可以分解为四个因素:目的地(迁入地)、居住地(迁出地)、介入障碍和个人。 在移民的过程中,必有种种消极因素构成的“推力”把当地居民推出原居地,而迁入地必有种种积极因素构成的“拉力”把外地居民吸引进来。有关政策法规是人口迁移流量和规模的主要“中间障碍因素”。迁出地构成的“推力”因素包括政局不稳、经济衰退、自然灾害以及其他特殊的因素,迁入地构成的“拉力”的积极因素包括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工资收入、较好的生活水平、较好的受教育机会和文化设施条件等,或是需要外来移民的国家实行鼓励移民的政策。当代由于发达国家和城市化的发展, “迁入地远比迁出地条件优越”的情况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拉力,向发达国家移民成为当代移民运动的新特点。
    对于澳大利亚华人新移民来说,澳大利亚宜人的自然环境、较高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水平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持续调整,是他们移居澳大利亚的共同拉力因素。
    中国大陆新移民大规模移居澳大利亚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1978至1995年的17年时间里,中国大陆公民因私出国人数达400万,其中移民海外的约有80万。1985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法》,为中国公民出国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极大地方便了中国公民的出国活动,中国批准因私出境的人数明显增加。另一方面,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这使得中国人走向海外寻求发展,成为一种现实。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中国人也逐步开始走向世界。此外,中国国门封闭已久,国门洞开,人们迫切地希望了解外面的世界,于是寻求机会出国,中国大陆出现了持续的“出国热”,从而形成了新移民现象。可以说,来自中国大陆的澳大利亚华人新移民在一定程度上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另外,1972年中国和澳大利亚建立了外交关系。1973年,中澳两国就中国公民赴澳家庭团聚、探亲问题达成了原则性的谅解协议。澳大利亚政府承诺,对中国公民的家庭团聚,尽可能提供便利,对移民申请尽量给予批准。中澳两国关系的正常化是中国大陆新移民赴澳的又一动因。
    香港华人新移民赴澳的原因主要体现在香港公民对于1997年后香港政局变动的过分焦虑上。1984年《中英两国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规定,中华人民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行使主权。虽然中国政府一再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保持香港的社会经济制度、生活方式50年不变。但是,这仍然引起了香港公民的过分担心。许多香港公民开始移居国外。199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83%的在澳大利亚定居的香港华人新移民承认其离开香港移民澳洲的原因是出于对1997年后政权移交所带来的政治波动的焦虑。 直到1997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之后,这一导致移民的推力因素才逐渐消失。对于台湾华人新移民来说,移民的推力因素似乎并不明显。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由于经济较为繁荣、居民所得提高等原因,移民政策由早期的限制转为“不鼓励、不禁止”。因此20年以来,向外移民人数大幅度增长,澳大利亚成为台湾华人新移民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三、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中国赴澳移民数量 

    虽然目前澳大利亚有华人近100万,但根据2006年澳洲人口和住房统计分析,约有206,588名华人取得在澳永久居留权。从下表中可以看出,不同时期赴澳的华人在这些取得永久居留权的华人中数量各不相同。1979年以前的华人数量在澳洲华人总数中所占比例已经不到10%,这主要是由于移民政策、历史问题、国家关系等方面原因造成的;而1979年以后,随着“白澳政策”的废除,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及其新移民政策的实施,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中澳两国关系的加强,以中国大陆移民为主体的华人新移民赴澳人数不断增加。特别是在1981-2000年期间来澳的华人在澳洲华人总数中所占比例已经超过了50%,2000-2006年期间赴澳的华人占澳洲华人总数的39%,这说明改革开放以后赴澳的华人新移民已经成为澳洲华人社会的主体。

    据澳大利亚统计局根据2006年人口普查统计分析,55%的华人居住在新南威尔士,占该州人口的33%;27%居住在维多利亚,占该州人口的25%;7%居住在昆士兰,占该州人口的20%;4%居住在南澳,占该州人口的8%;4%居住西澳,占该州人口的10%。塔斯马尼亚和北领地的华人很少,但仍分别占两地总人口的2%和1%,首都直辖区的华人占华人总数的2%,在该地区人口总数中也占2%。 90%以上的华人移民居住在澳大利亚的首府城市。其中居住在悉尼的华人占澳大利亚华人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约为53%;墨尔本的华人约占澳洲华人人口总数的26%;另有15%的华人居住在其他首府城市。

四、华人新移民类别分析

    澳大利亚移民主要有家庭移民、技术移民、人道主义移民和难民。根据澳大利亚移民局调查,中国大陆新移民移居澳洲的最主要原因是家庭团聚,其次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以及澳大利亚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对2006年人口统计的分析,在2006年之前的10年,共有101,204名中国移民取得永久居留权,其中技术移民占61.3%,家庭移民占36.8%,此外还有占1%的人道主义移民。
    (1)永久性移民
    据澳大利亚移民局统计,在2008-2009年度,约有23,692名华人取得澳洲永久居留权,中国是澳大利亚该年度仅次于英联邦国家、新西兰和印度的第四大移民来源国。在这些移民中,40%居住在新南威尔士,另外还有1/3居住在维多利亚。
    在2008-2009年度取得永久居留权的中国移民中,技术移民有14,332名,主要是会计师、计算机专家和厨师。家庭移民有8154人,另外还有包括426名人道主义移民在内的1206名其它类别的移民。中国在该年度成为澳大利亚仅次于印度和英联邦国家的第三大技术移民和最大的家庭移民来源国。
   (2)临时性移民
    游客:在2008-2009年度共有233,463名中国游客赴澳旅游,尽管比2007-2008年度下降了11%,但仍是澳大利亚第四大游客来源国,仅次于英联邦国家,日本和美国。澳大利亚旅游局估计中国在未来5年内有可能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游客来源国。
    长期商务移民:在2008-2009年度,有4790名中国移民办理澳大利亚长期商务签证(457),比上一年度减少32%。办理这类签证的移民主要是注册护士、厨师和高级焊工。
    学生移民:教育是澳大利亚重要的出口产业。在2006年,有11%的中国学生选择赴澳留学,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在2008-2009年度,有54,015名中国学生申请到赴澳留学签证,其中71%是申请高等教育或者研究生研究签证,16%是职业教育签证,9%是申请在澳大利亚学校就读,4%是其他学生签证。
    在至2009年6月止的六年内,澳洲学校录取的中国学生人数平均每年增长16%,在2009年6月止的一年内有14.6万名中国学生。留学澳洲成为居留的跳板,在2007至2008年度获得永久居留的中国及印度出生人士共4.4万名,其中逾三分之一(36%)是在澳洲境内申请的,而且大部份是学生。
    在2005-2009年,中国大陆赴澳留学生人数增长显著,大约为80%,家庭移民稳定增长,2008-2009年比2005-2006年度大约增长了50%,技术移民,游客和长期商务移民在这一时期也有所增长,但2008-2009年度与2007-2008年度相比分别下降了7%、11%和32%。这主要是因为澳洲政府在2008-2009年度减少了28,439名商务游客的配额,技术移民数量下降则是因为增加了商业技术和雇主担保移民的名额(分别增加了923名和1734名),而减少了独立技术移民签证(减少了3871名)。

    根据澳大利亚移民局对2006年以来中国移民的分析,36%的技术移民倾向于居住在维多利亚,53%的家庭移民、41%的留学生和33%的长期商务移民选择居住在新南威尔士。

五、年龄与性别结构

    中国新移民的平均年龄约为39岁,比澳大利亚人口的平均年龄高2岁。其中年龄在20-39岁之间澳大利亚华人移民较多,约占澳大利亚华人总数的45%,这相对于澳洲总人口在此年龄段仅占28%的平均水平来说,澳洲华人在年龄结构分布上较为年轻;在澳大利亚华人新移民中女性比例不断上升,其中女性约占华人移民总人口的54%,且在20-49岁之间的华人移民中,女性比例约为64%。 澳洲华人新移民的这种在年龄与性别分布上的特点主要与他们赴澳的时间、申请条件以及澳大利亚政府的移民政策有关,例如大陆华人新移民中占有重要比例的留学生(据澳洲《星岛日报》报道在中国新移民中65%是学生)以及通过技术移民申请而留居澳洲的华人(技术移民申请必须在18岁以上45岁以下)是澳大利亚华人新移民年龄结构呈现年青化的主要原因。

六、受教育程度

    澳大利亚华人总体上受教育水平较高,和第一代来澳大利亚淘金、开餐馆、种菜的华人不同,改革开放以后赴澳的华人很多是年富力强的留学生。作为最大的新移民群体,他们受教育程度高,有专业技能和艺术才能,也更容易在澳大利亚生活和安定下来。
    据澳大利亚统计局2009年根据2006年人口统计分析,在澳大利亚25-64岁的华人新移民中,拥有学士学位的约占25%,大约16%的华人拥有硕士学位。而在澳大利亚国内同一年龄段拥有同等学力的人数分别占人口总数的16%和4%左右(见表四)。管理和经济专业在拥有本科学历的华人中所占比例最高,约为32.1%,其次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专业,所占比例分别为17.7%和10.7%。

七、英语水平与语言

    移民的英语水平对其在澳洲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有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澳大利亚的移民项目中对技术移民的英语水平有严格的规定,必须达到指定的水平。根据2006年的调查统计,64.2%的中国移民认为其英语水平是好或非常好,认为自己英语不好或者根本不会说英语的中国移民约为34.5%。
    尽管英语在澳大利亚社会中很重要,但是许多华人仍旧继续使用母语,这主要是因为母语是华人在异国联系和认同的重要纽带。根据2006年的调查统计,在澳大利亚60%的华人在家里说普通话,29%说广东话,另外还有约4%说英语。而在父母均为华人的在澳洲出生的第二代华人中,9/10在家里都说汉语,这些华人通常能够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他们中的65%都认为自己的英语好或者是非常好。 

八、工作和收入状况

    澳大利亚华人的工作和收入状况与其受教育程度和英语水平有着重要的关系。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2009年对2006年人口统计分析澳洲人均收入,华人每周收入约为239澳元,远低于澳大利亚人均收入484澳元。相应的,澳洲华人家庭平均周收入为431澳元,低于澳大利亚家庭周收入的平均值639澳元。更低于其他海外移民群体,如澳大利亚的印度移民相应收入的平均值分别为539澳元和721澳元。 

    华人新移民的失业率为11.2%,远远高于澳大利亚平均5.2%的失业率。在澳洲华人所从事的工作领域中,餐饮业是吸收华人劳工最主要的行业,受雇率约占华人劳工总数的17.6%,其次是制造业和零售业,分别占13%和12.8%,从事卫生和服务业的华人劳工较少。在澳大利亚,从事餐饮业72.1%的澳洲人每周收入均不足600澳元,这也是影响华人平均收入低于澳大利亚人均收入的重要原因。澳洲华人从事具体行业见表五:

九、结语

    通过上述对澳大利亚移民局、统计局的官方资料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当代澳大利亚华人新移民基本社会特征的新变化得出下列的主要认识:
    1、当代华人移民素质与构成有了明显转变。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劳工移民,而随着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调整和中国移民整体教育水平和技术层次的提高,在家庭团聚移民和商业移民增加的同时,技术移民在大幅度增加。在2008-2009年度,中国已成为澳大利亚仅次于印度和英联邦国家的第三大技术移民和最大的家庭团聚移民来源国。
    2、中国大陆留学生已成为新移民的重要后备力量。这是澳大利亚华人新移民年龄结构呈现年青化的主要原因。由于澳大利亚海外教育的产业化趋向,中国赴澳留学生近年不断增加,在至2009年6月止的一年内就有14.6万名中国学生留澳,留学澳洲成为居留和移民的跳板。但2010年以来,澳大利亚政府对移民职业的收紧,将可能导致未来留学生数量的大量减少。
    3、华人新移民来澳分布地区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以悉尼为首府的新南威尔士州和以墨尔本为首府的维多利亚州仍然为首选。根据澳大利亚移民局对2006年以来中国移民的分析,36%的技术移民倾向于居住在维多利亚,53%的家庭移民、41%的留学生和33%的长期商务移民选择居住在新南威尔士。这反映出澳大利亚的经济较发达地区,对技术移民的需求和吸引力要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澳大利亚的经济和教育资源的分布情况,从而形成了华人新移民在澳大利亚的聚居模式。
    4、从教育背景和从事的职业来看,近年来,来自香港、台湾的华人,受过专业训练,英语流利,教育资格得到澳洲政府的承认,他们逐渐进入专业与白领职业范畴。而来自中国大陆及印支华人因相对英语较差,有些学历又得不到澳洲政府的承认,他们往往要重新获取学历,才进入高新技术性行业,或从事技术性不强的职业。由于职业的差异,来源不同的华人新移民经济收入悬殊较大。
    5、华人新移民的整体就业率和工资收入水平还不高,经济和社会特征出现了二重性特点:即一方面从事高级白领职业者占有了较高比例,如在医疗、财会、管理、审计、计算机等专业岗位,华人新移民就业者较多。但在另一方面,又有很多华人在从事低收入的蓝领职业,如餐饮业仍是吸收华人的传统的主要行业。华人新移民的失业率远高于澳大利亚的平均失业率。

 

关闭当前页面
办公电话
1 办公电话 : 0516-83536381
1 传  真 : 0516-83500431
校内业务系统链接
1 财务查询系统
1 设备查询系统
1 档案查询系统
1 图书查询系统
1 校内电话查询
1 教宿网自助服务系统